时间:2024/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皂角树,可说全株都是好药,本植物的根皮(皂荚根皮)、叶(皂荚叶)、棘刺(皂角刺)、种子(皂荚子)以及由植株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的小型果实(猪牙皂)均供药用,其中皂荚是祛痰止咳;开窍通闭要药,因有毒多入丸、散,如元·《丹溪心法附余》中的通关散,用皂角一钱(3克)、细辛一钱(3克),研极细末,和匀。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取嚏以通关开窍。

民间多用它的刺入药,叫皂刺或天丁,味辛,性温,归肝、胃经。功效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痈疽初起如乳痈或产后乳汁不泄,有些医师喜欢用炮甲片,今甲片不易得,可用皂刺代之。

皂角刺和皂荚、子等药用功效历代医书所记甚详,这里就不一一引用,这树我这比较少,野外偶尔能看到一两株,刺多被人采去,因其枝干、叶能杀虫治恶疮瘙痒,所以有些人连树都砍去,和苦楝皮、千里光等配伍作汤浴去风疮疥癣,所以越来越少见了。

(清)刘善述《草木便方》一书对皂角树的介绍,《草木便方》是我以前读中学时,我哥从外地寄给我的一本书,书里有我当年用胡萝卜刻的印章,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这几天取这书翻了一下,感触良多,所以引用一下。

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又名皂荚树、皂角等,豆科皂荚属。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圆柱形,常分枝,多呈圆锥状。叶为一回羽状复叶,边缘具细锯齿,网脉明显,在两面凸起;花杂性,黄白色,组成总状花序;花序腋生或顶生;雄花花瓣长圆形。荚果带状,劲直或扭曲,果肉稍厚,两面臌起,弯曲作新月形,俗称猪牙皂,内无种子;果颈长1-3.5厘米;果瓣革质,褐棕色或红褐色,常被白色粉霜;种子多颗,棕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5-12月。

产于中国多省区。

生长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旁,海拔自平地至米。常栽培于庭院或宅旁。

木材坚硬,为车辆、家具用材;荚果煎汁可代肥皂用以洗涤丝毛织物;嫩芽油盐调食,其子煮熟糖渍可食。荚、子、刺均入药,有祛痰通窍、镇咳利尿、消肿排脓、杀虫治癣之效。

附方

1、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半两、真蚌粉三钱。上药研细。每服一钱,酒调下。(《仁斋直指方》)

2、产后乳汁不泄,结毒: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份为末,温酒服二钱。(《袖珍方》)

3、疮肿无头:皂角刺、烧灰阴干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花子三五个,煎药送下。(《儒门事亲》)

4、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本草纲目》引《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5、小儿重舌:皂角刺烧灰,入冰片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效。(《普济方》)

拍摄地点::昭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73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