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乾隆皇帝是一位热衷于吟诗作画的皇帝。他在许多珍贵的书画作品上都题写了自己的诗句和印章。有人认为,这样的操作使得原作的价值大幅下降。但坦白说,乾隆绝对是古往今来最顶级的收藏家之一。他欣赏过的书画作品数不胜数,要是每一件都亲自题跋,恐怕会累得半死。

因此,他身边聚集了一批代笔人。要成为乾隆的“贴身文秘”、“专业代笔”,要求非常高。首先,必须身居高位,能随时进入上书房和内府;其次,书法必须名盖当世,且能够得到乾隆的赏识;第三,要博学多才,否则在写跋文时可能会词穷露怯,仕途也许难以保全。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在乾隆朝有三位,他们分别是梁诗正、张照和董诰。

巧合的是,这三位都是科举探花出身,家学深厚。张照活跃于乾隆朝的早期,梁诗正活跃于乾隆朝的中期,而董诰则负责晚期的代笔工作。董诰,字雅伦,号蔗林,于乾隆五年(年)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祖籍浙江杭州。

董诰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他的父亲是工部尚书董邦达,父子二人都以文采和书法才华闻名,时人称他们为“大小董”。他们与赵孟頫、赵雍父子并列,可见他们在诗文和书画方面的成就。董诰在25岁时中了探花,从此一路平步青云,担任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和上书房总师傅等职位。然而,他为官清廉,不与和珅等人同流合污。

“书法不逊于赵吴兴,人品堪比颜鲁公”,这是嘉庆对他的评价。董诰的小楷书法,即使与赵孟頫同时存在,也不遑多让。他曾为乾隆在范仲淹的《道服赞》和米芾的《蜀素帖》上写跋,而他的经典之作《书刘勰文心雕龙》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刘勰文心雕龙》全卷48行,共余字,单字大小仅有1厘米。董诰的楷书取法于董其昌、文徵明、赵孟頫、钟绍京和王献之,以其妍美隽秀而闻名。乾隆年间编纂的《三希堂法帖》以及宫内名家的真迹都对董诰的小楷风格产生了影响。这件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法度。

《书刘勰文心雕龙》以逆锋顿笔入纸,行笔中侧并用,笔路清晰而不单调,具有《灵飞经》之笔画瘦挺和经卷气息。以横画为例,首尾提按分明,中间下笔较轻并向右上欹侧,虚实对比明显。撇捺极为舒展,转折处笔势取圆,勾挑出锋芒毕露。

此作的结字遒媚端庄,深得“赵体”的精髓,并受梁诗正的影响。全卷章法严谨,字形大小变化不大,用墨均匀,一丝不苟,文人书卷气充盈纸面。董诰的小楷,没有一笔迟滞,没有一笔不严谨,是学习楷书的上佳法帖。

现在,我们将董诰的《书刘勰文心雕龙》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1:1复制,复制品的笔画细节与真迹别无二致,并采用传统手工装裱,方便临摹和欣赏。如果您对此感兴趣,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69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