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华夏传统的印章艺术里,斋室印是不可忽视的一类。斋室印,是泛指取自供居住的斋、堂、馆、阁的名目而镌刻成的印章,多见于书画、版本和简札上。

相传最早的一枚斋室印,是唐代学者李泌所发明,自此蔚成风气,一般读书人都起个斋室名,镌刻一枚斋室印章,充作文玩。

古人对斋室的取名,寄托的本意是多方面的。一类是修身养性,以为戒勉。如李泌的“端居室”是演绎《周礼》中“居天下之大端”一语而成,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刚直正派的人。另一类是以物寓意,陶冶性灵。历来松、竹、梅是优良品格的象征,古人遂以此命其斋室,表明心迹,如赵孟的“松雪斋”、王冕的“梅花屋”、朱彝尊的“竹垞”。又一类是冀图超脱尘世,回避现实。如所谓“遁盫”“退楼”“寄盦”等。“遁”“退”,都清楚地表白了其洁身自爱而又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再一类是激励自我,发愤苦学。如“萤照楼”,出典于晋代车胤的萤光照读。还有些斋室名目,是用以记录某种遭遇和特定故事的。

此外,还有出于对心目中酷爱文物的祈求,而预先起个斋室名字的。如清代收藏家沈韵初对一件小蓬莱阁汉石经残字梦寐以求,就请名家赵之谦镌刻了“汉石经室”一印。嗣后,经过沈氏一年风雨寒暑的辛苦寻访,居然如愿以偿,获得了汉石经,始使“汉石经室”名副其实。

但是,斋室印中数量最巨的,当数炫耀家珍的一类。如乾隆皇帝弘历占有了晋代书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其书房名“三希堂”,“三希”有两解,其一即为“三件稀世之宝”。斋室印为“三希堂精鉴玺”。有趣的是,在斋室印里也有强调自己寒俭清贫的,如吴昌硕的“缶庐”等。

清朝皇帝所使用的印章,内涵极为丰富,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从其印文分析,可将其分成几类,如第一类是反映清朝重大历史事件,歌颂帝王文治武功的印章。第二类是勤勉自戒的印章,有“谦斋”“兢兢业业”“静观”“惟精惟一”“自强不息”“犹日孜孜”等。第三类即是斋号室名印。这类印有“圆明园”“狮子园”“竹梅烟舍”“破尘尊者”“绘韵楼”“随安室”等,这些印,多是附庸风雅之作,唯有雍正的“破尘尊者”“破尘居士”,还能反映出他的信仰等。

古人的斋室印,往往是不存在斋室而只存在印章的。有些文人拥有许多听来十分豪华阔气的斋堂馆阁印章,但所居仅是简陋不堪的茅庐一所。这些印章纯属文人遣兴的“文学小品”。如明代大画家文徵明曾为自己的居所取过“友山草堂”“玉磬山房”“玉兰堂”“停云馆”“梅溪精舍”等名称。文徵明曾开诚布公地声明:“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清代的大收藏家吴大澂,先后取了28个斋室名,为古今之冠,那洋洋洒洒长达14个字的“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斋名也是独占鳌头的。(李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52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