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9/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技术好 http://www.txbyjgh.com/m/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技术好 http://www.txbyjgh.com/m/
关于朱简,之前我们在篆刻史系列里讲“明五派”,我们把他列为五派里的“切刀”一派,甚至把他归为“小李飞刀”一样的飞刀一派。在《印人传》系列文章里,我们也对他做过全面的介绍,今天翻看朱简的印谱,突然又觉得朱简实在值得再多说一些,对于明末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的印风走向,对于钻研篆刻、学习篆刻的初学者,朱简显然不止是“开创了切刀这一刀法”这样一句话可以概括,他还有其他层面的重要意义。(朱简像)朱简有多重要呢?我们先简单提两句:1、他的短刀碎切刀法:(1)对于浙派。他直接影响了丁敬及后来的西泠诸家等人,丁敬的“印从刀出”及后续浙派印风其实都是朱简刀风的延续,这影响了清代印坛年以上,对现当代印风也影响甚巨;(2)对于徽派。他影响了程邃、巴慰祖的涩刀朱文印风形成。显然,明清徽浙两宗印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过朱简刀法的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波及现当代。2、他的“笔意表现说”:(1)是邓石如后来的“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先声;(2)更间接影响赵之谦的“印外求印”(往远了又影响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看,朱简就是这样一位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印家,我们可以说他是影响了他之后整个篆刻史(因为明清篆刻史就是徽浙两派的历史),针对于他,我们应当有说不尽的话题,我们只列朱简的创举:1、是他先断定“三代有印”的;2、是他首先提出了篆刻“流派”说;3、是他开创了篆刻批评;4、是他界定了文人印与匠人印的区别在于“趣”;5、开创了“碎刀短切”的刀法;6、开创了“笔意说”。每一项都足够大说特说,绝不是一篇文章能够概括,所以本文的意义算是列个提纲,举个例子:1、断定“三代有印”元代的吾丘衍在他的《三十五举》里明确指出“三代无印”,也就是说,研究篆刻史,应当从秦开始研究,这在之后的元明两代几乎成了定论,甚至到了罗南斗和顾从德的《集古印谱》传拓印行,古玺印还是列在“杂印”类别的,但到朱简这里,他在《印经》里明确指出了“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这一个论断把篆刻史向前推了几百年。更可贵的是,他不是简单地给我们了一个结论,而是详细地说明了他论断的过程:他将相应的时代的书法与印文进行比较:“自结绳而书契兴,伏羲龙篆,仓颉蝌蚪书,若存若亡,漫无可考,独宣王《石鼓文》、李斯《峄山碑》为古篆之宗,商、周之款识,秦之秦隶,汉之八分,斯又古篆之变,尔时玺印章皆承其字法,非外体也”结合他所见到的印章(或者是印谱,据《印经》所载,他曾对历代印谱做过梳理:“印谱自宋宣和始,其后王顺伯、颜叔夏、杨克一、姜夔、赵子昂、吾丘子行、杨宗道、王子弁、叶景修、钱舜举、吴孟思、深润卿、钱叔宝、朱伯盛,为谱者数十家。”)做出推断“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璞稍大而文方简者,汉、晋印也;璞渐大而方圆不类,文则柔软无骨,元印也;大过寸余,而文或盘屈或奇诡者,定是明印。”他的断代是有依据的,是明确结合了文字学以及书法原理的论断。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本功和书法见识,这一点是不易做到的。朱简有摹刻或创作的古玺印类作品,显然,他的论断也来源于他的实践。(朱简刻:杲叔)(朱简刻:苏文)看朱简刻的这两方古玺印式的印,特别是那方“杲叔”,除了我们看到他的笔意入印外(比如边框右上角的搭接),我们更多的应当看到朱简对于古玺印式的纯熟掌握。2、朱简在《印经》里提到数十位明代篆刻家。他给他们分门别派归到四派之中,即:文彭及他的三桥派,何震及他的雪渔派、苏宣及他的泗水派;以及其他“别立营垒,称伯称雄”的一些印人,他以篆刻艺术本体为出发点,不涉其他艺术门类,站在印艺风格的立场上,以师承沿袭为标准分别流派,因此,朱简的流派说是准确的,是客观而实际的,这给整理有明一代的印家风格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为后世篆刻家划分流派提出了标准,对于整个篆刻史,朱简创立的”流派说“是填补空白的创举。有意思的时,他在《印经》里并没有提到自己,在这一点上,他很像清代的赵之谦,自己是篆刻大师,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大师。因此,我们把他归到独立的一派里去。(朱简刻:冯梦祯印)汉朱文吧,仿汉又不完全照搬汉意。(朱简刻:拥书一室)单看线条,是不是又有何震的影子?(朱简刻:程嘉遂印)这是汉白文风格吧,似乎又有点苏宣的纯厚淳朴。3、开创了篆刻批评中国文人是内敛的,他们对于别人的短处,从来不愿意当面指出,或者即便指出,也是含蓄而温和的,更别说把对别人的批评写到著作中去,因此,在朱简之前的篆刻批评通常只能称为赏评,这些赏评出现在书信日记里、印论里、印谱序跋里,正面的赞赏比负面的批评要多得多,而朱简的《印品》一出,印坛批评风气才算正式大开。《印品》中辟出专门的”谬印“一栏,专门论述他认为不成功的印,这是需要胆识的。因为他批评所指,多是当代名家:如何震的“登之小雅”一印,他明确指出“抖擞成习气”:(何震刻:登之小雅)梁袠刻的“盘白石兮生明月”(没找到印蜕)他认为盘曲过甚。陈万言所刻的“墨兵”,朱简认为对称留红显得太过呆滞:(陈万言刻:墨兵)最让人惊讶的是他对何震的批评,直接说:“长卿板织,歪斜并作,迩时石灾,斯又元人所不为,安望凌秦轹汉哉”,“石灾”的说法,语气似乎真的太重了,你简直是石头的灾难啊,要知道,何震可是万众敬仰的大宗师啊。4、界定了文人印与匠人印的区别在于“趣”什么是匠人印,什么是文人印,什么是印章,什么是篆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似乎很容易分辨,但对于明末印坛,这又的确是个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并提出标准的,还是朱简。他在《印经》中明确指出:“工人之印以法论,章字毕具,方能入品。文人印以趣胜,天趣流动,超然上乘。”这一说法是第一个提出“工人印”与“文人印”的概念的论断,他还明确指出工人印持以“法”,文人印持以“趣”。工人印是停留在技法层面上的,文人印已加入了文人对篆刻艺术的自我审美意识,文人印已成为表达文人情“趣”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界定是准确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界定,明清篆刻才真正与秦汉宋元实用印章有了明确的分野。这个界定,看似不起眼,其实很重要。5、“碎刀短切”开创者这一点不用多说,没有碎刀短切,就没有后来的浙派,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清代篆刻理论家魏锡曾认为:“钝丁(丁敬)碎刀从明朱简修能出(《砚林印款书后》)”这是来自稍接近当时的印人的论断,应当是准确的,现代篆刻家沙孟海在《印学史》里也明确指出朱简“对西泠印派的兴起,更有所启发”。其实,丁敬承袭的是朱简的刀法理念,此后又经过丁敬大师反复的实践,强化了朱简刀法“切”的特征,使得他刀下的线条变化更强烈,节奏感更强,给人劲健、涩辣的美感更加强烈。(朱简刻:又重之以修能)(朱简刻:丁敬身印)其实,这也间接地影响了赵之谦,我们看赵之谦的一方作品:(赵之谦刻:魏锡曾印)赵之谦在边款里说:悲盫刻此近朱修能“。总之,后世以切刀入手进入篆刻大门者,几乎大都受过朱简的影响,比如赵之谦、比如吴昌硕、比如齐白石,比如浙派的西泠印社的众多印家。6、开创并实践了“笔意说”这其实就是“印从书出”的前奏。关于这一点,朱简前后的印人都有提及,比如稍早的周应愿《印说》中指出刻工们不识篆,因此刻印时无法表达出”笔意“,稍后些的甘旸则在《印章集说》中说:“篆故有体,而丰神流动,庄重典雅,俱在笔法”。徐上达的《印法参同》也有提及,但真正把书法理念大量应用于篆刻实践并影响巨大的,在邓石如出现之前,就是朱简。(朱简刻:陈继儒印)看印中的每一个字的起收笔,看继字的“纟”旁的书写时序性,整方印,我们可以端详印面中每一根线条,朱简扎扎实实地在把笔意实践于篆刻创作。(朱简刻:邹迪光印)上拱下弯的线条,这在朱简之前是没有的,他把弧线引入了汉朱文印式的篆法,汉朱文的庄重印面顿时有了流动之美,如果不是线条的书写感,如果不是切刀刻制线条形成的粗细变换,这种美是实现起来是困难的。(朱简刻:开之)放大了看“开之”一印,章法上的疏密强烈的优点先放一边不说,仅看这一方印的笔意感,不管是垂线的起笔、收笔,还是横线的起笔,收笔,以及线条运行途中的书写感,“之”字左竖的搭接处等等,每一笔其实都是书写感丰富的处理,这一方印中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拿笔写出来的一样。邓石如晚于朱简大约年,没有明确的记载写邓直接学朱(学梁袠很清晰),但邓和朱同为安徽地区人,邓是怀宁人,朱是休宁人,而且邓曾到朱简故乡游学是有据可考的。我们相信,邓石如或多或少一定会受到朱简的影响,朱简的笔意说,一定程度上,开启了邓石如的“印从书出”,这对整个中国篆刻史,意义重大,邓石如的伟大,起始于他书法上的巨大成功,以及对书法入印的巨大改造,但这些事,年前,朱简已经在做了。说不完的朱简,他同时还是一位理论大家,有空了再说。(之,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59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