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手上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577583.html

在汉代,“印”的本义是指刻印在青泥之上的记号,作为符信之用。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说:“印,执政所持信也。”所以,“印”与“信”是紧密相关的。

周朝以前,印章还没有通行,当时如果要立约,就用一片竹简,在两端刻写同样的文字,然后剖分为二,各执其一,作为信守。春秋战国时代,符节改为玉石或青铜制造,做成伏虎形的叫虎符,可以用来调兵遣将。公元前年,魏公子信陵君盗魏王虎符,调兵十万,退秦兵,救赵国。现在,历史博物馆还保存有战国时期的“韩将庶虎节”和秦代的“阳陵虎符”,故宫博物院保存有“辟大夫虎节”,这都是现存最早的古代铜制符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丞相李斯创秦篆以统一文字,用玺印代替竹或玉做的符节。天子的印章称为“玺”,其材料用玉,臣下的印章称为“印”,材料不得用玉。秦始皇的玉玺由李斯篆字,孙寿刻印,用蓝田玉制造,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帝王权力的象征。

到了汉代,民间和宫廷使用印章越来越普遍。当时官吏卸任时,既不必将印上交,也不必移交下任,新官另发印章,卸任官可将印章带回家去做纪念品,死后还可殉葬。印章使用材料有金、银、铜、玉、象牙、犀角等等,但规定皇帝用玉玺;皇后用金玺,诸侯王也用金玺。诸侯王以上称“玺”,以下皆称“印。汉代的摹印有一点不同,它不是用颜色印在纸上,而是不用色的印在一种软质材料,比如青泥上,这和四方把印章盖在蜡上的习惯很相似。

葛洪《抱朴子》中有以下一段话:“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往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据葛洪记载:石头水地方有一头大鼋,常在一个深潭内作,使人生病。苏州有道士叫藏的,用盖过越章之印的封泥数百块,丢于潭内,一头一丈多长的大鼋浮出水面,人们将它杀死,生病的人都好了。这段记载毕竟是民间传说,不可置信,但可知这种刻上一百二十个字的桃木印章,在晋代是道士们用来驱怪辟邪的,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种木印,也是印在泥土之上的。

到北魏,正史上才提到用朱印在纸博成骑缝上。陆法和给梁元帝的启文也用朱印。北齐河清中又有“督摄万机”印一钮,“以木为之,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五分,背上为鼻钮,钮长九寸,厚一寸,广七分。”这个庞然大物比黄神越章之印更长大,后人以为这就是“条印”或“关防”所自始,专门用它来印“籍缝”,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骑缝章”。

到唐代以后,印章才用颜色,普通是朱印泥,印在纸上,才和现在一样。唐代还最早采用捺指为印,做为征信的另一种形式,敦烟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普光寺李和尚借粟券,借者铃朱印,保人用指节作押宋代,皇帝用玺,称为宝,材料用玉,篆文,大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印钮刻成盘龙状。宫中使用的印还有三种,分别叫天下合同之印、御前之印、书诏之印,都用黄金制造。各级官员的印用金、银、铜制造。元、明两代,皇帝及王府的印用玉或金制,称玉玺或王府之宝。清代皇帝用玉印,称玉宝。各级官员印章与宋代相同。中国历代王朝,印章都成为官员权力的象征。例如古书记载,苏秦就佩戴六个国家的相印。

印章,不仅起征信的作用,又是一种综合艺术体。篆刻的艺术就是在方寸之间,由于精心设计,分朱布白的结果,表现出既有书法苍劲飘逸的气势,又有绘画虚实穿插的构图,更有刀法浑厚古拙的韵味。从艺术角度来说,秦印文字以小篆为主,篆意圆转柔和,而汉印用摹印篆笔划更渐向平方正直发展,带有诗意。秦印格调比较古拙、娇媚,汉印则多端庄、深厚。元、明以来,名家刻印流派甚多,各有承袭创造的风格。到了清初,杭州人丁敬,异军突起,与蒋仁、奚冈、黄易、陈鸿寿、陈豫钟、钱深、赵之服等合称为西洽八家,浙派篆刻兴盛一时。

年,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昌硕、吴溜、王褐、吴等人,聚西湖孤山探讨治印艺术,发起成立个学术团体——四洽印社,为发展印学事业起了重要作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53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