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国印史上,有些纯粹的篆刻家,不但印艺高超,个性也卓尔不群,甚至有因为得了方古印而把自己名字改为和印同文的典型个例,著名代表如明代的汪关和清代的蒋仁等。

提及明代篆刻家,汪关显然是个不能被忽略的名字。汪关,明末时期著名篆刻家,原名汪东阳,字尹子、杲叔,因得到一方“汪关”汉铜印而更名,并名其室为“宝印斋”。安徽歙县人,因长期寓居江苏娄东(今太仓),所创印派被称为“娄东派”。

△汪关“汪关之印”白文印

汪关除了精通古印鉴赏外,还以善刻几可乱真的汉印著称,更因工稳精致的独特印风称雄当时印坛,而他异于常人的对印痴迷之诸事也往往被后人津津乐道。

△汪关“寒山长”朱文印

在石安看来,汪关是明代少有的能自由游走于秦汉古风和宋元时风之间的优秀印家,其特别之处在于巧妙地处理好了秦汉印和元明印之间在风格上貌似难以协调的冲突和矛盾,发掘出他们最本质的和殊途同归的气质根源,从而形成特有的清新脱俗不落流弊的工致印风。

这对印坛影响巨大,后世喜好工稳印风的印家,往往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典型范例如被称为“近代元朱文印第一”的陈巨来及其前后师承一脉。

△汪关“逍遥游”白文印及边款

家道中落,穷苦困顿

优秀艺术家往往会和“命运多舛”、“贫苦”等词相关联。这点在汪关身上同样突出,每当议及此类话题,总令人不胜唏嘘。

汪关原本出身商贾之家,其父经营盐业商号,汪家早期应该说家道是比较殷实的(这从汪关年少即能收藏珍稀古印逾两百方可见一斑)。只是后来他父亲被人诬告逃税,父子双双被拘入狱,后父死于狱中,汪关得友人李流芳、归昌世等多方营救方能重获自由,家中资产经官府罚没、狱卒变卖以及营救出狱所需的上下打点等后所剩无几,加上汪关本来就是个艺术家气息浓重的文人书生,既不擅经营又疏于持家,后来竟没落到不断变卖家藏古印以换柴米油盐度日的窘境。

这样的情景在汪关自己拓制的《宝印斋印式》的题跋中也有提及:“关自少时,酷好古文奇字,收藏金玉、玛瑙、铜印不下二百余方,不幸早失怙恃,旋遭家难,流离琐尾,平日玩好之物,散失殆尽,今仅存此六十一印,亦覆荡之余耳,能保其长为我有也。用是手拓二十余本,公诸同好,以见不肖更名之意,亦将使后之学者,得睹古人之真面目,如染指鼎中,片脔知味。”

△汪关所辑《宝印斋印式》

其中的“早失怙恃,旋遭家难,流离琐尾”,就是概指家道中落的那些事。幸好汪关在这些古印流失之前已将所藏古印精拓成册(即《宝印斋印式》),否则对其个人乃至整个中国印史都是巨大的损失。

因印易名

提及汪关,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轶事之一是他的因印改名。万历四十二年(),当时名字还是汪东阳的汪关游历到苏州,在苏州城内一古玩市场中巧合得到一枚出土不久的汉铜印。该铜印古意盎然,制作精良,所铸印文“汪关”两字,一下就抓住了他的心,当时就觉得这方印仿佛和他有前世今生之约。

对自小即有印痴之症的篆刻家来说(汪关和父亲同陷狱中时还以揣摩印章为乐),得到这方印不吝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回家后,汪关兴奋异常,把这方铜印放在掌中把玩不已,朝夕相伴,反复摩娑,视其若珍宝,最后竟动了把原来汪东阳的名字改成和印同名的念头(此处改名非古人给自己起字或号的意思,而是宛若现代人修改身份证名字的操作,古人名字取自父母,不可轻改,可见汪关的改名是非常正式和庄重的那种)。后来汪关又郑重其事地把自己的陋室命名为“宝印斋”。

△汪关《宝印斋印式》卷一

这段经历在李流芳为汪关《宝印斋印式》的题跋中有详细记载,录文如下:“友人汪杲叔,嗜古而癖,精于古文篆刻,余常序其印谱矣。一日,过吴市得一汉铜章,龟钮碧色,斑斓错绣,其文曰:“汪关”。杲叔宝爱之,遂更名关。问字于余,余字之曰尹子。昔人景行前哲之意,尝寄之于名字,如张相如、顾元叹、王摩诘之类是也……”

汪关自己也曾在《宝印斋印式》卷一的起首印位置钤上该印,并在其下题曰:“汪关铜印龟钮,予偶得此印,因更今名,又颜其斋宝印斋。”

在得到这方古铜印后,汪关即着手辑集后来在印坛享有大名的《宝印斋印式》,终成洋洋大卷(《宝印斋印式》有两大卷共20余本,上卷为汪关家藏古印拓本,下卷为汪氏父子自刻印。但以当时汪氏交游史实推测,上下卷应不是同时辑成,而是先辑成上卷,后再补辑下卷),所收印作均是当时佳作,该印谱深为当时印坛所推崇,由此汪关身为古印收藏大家之名得以享誉一时,亦为汪氏后来在困顿之时能够较轻松地脱手古印换得米钱开了方便之门(因为时人都知道汪关手中有不少古印的真货好货)。

印痴

汪关和他的儿子汪泓,都以痴迷于古印鉴藏和擅于刻印著称于世,并有“大痴”和“小痴”之名。和许多顶尖艺术大师相似,他们由于过于沉迷在艺术领域,往往在其他领域显得“智商偏低”。如汪关,谈起古印和篆刻话题时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刻起印来也游刃有余,有大师风范,令人叹服。然而对于印域以外的生活诸事,却往往稀里糊涂,不知就里。

△汪关“文起”白文印

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在印艺精进才华横溢的同时,处理物质生活却一蹋糊涂,时无着落,有时只能靠变卖所藏古印来度难关——做个纯粹的艺术家,诚不易也!

鬻印为生

但显然只靠变卖古印度日是不现实的,也不科学——当要求一个视印为生命的“印痴”一段时间忍痛变卖珍稀家藏古印时,可想而知这对篆刻家本人是有多大的打击。每当卖出一方古,汪关就生死离别般肉疼好多天,人未到中年,就已白发满头。

穷则思变,眼瞅着家中所藏古印以不可逆之势渐渐减少,汪关下定决心改变思路——靠刻印养活全家。

△汪关“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朱文印

毕竟是出身商贾之家,汪关想到的第一步就是打名气。通过好友李流芳广下英雄帖,邀请了当时社会名流或学界大牛们如董其昌、陈继儒、顾从德、赵宦光、钱谦益等来李府,汪氏父子将自刻的印章及印蜕呈现于各位面前评鉴,结果大家都以为是精妙绝伦的秦汉古印,纷纷有意购买,对汪关称这些印是父子俩自己所刻表示各种怀疑。

经汪氏父子现场刻印,方才相信眼前事实,均表叹服。由此,汪氏父子高超的刻印水平经这些大名人之口得以广为人知,江浙沪一带的达官贵人、商贾名流、文人学士等纷纷前来求印索刻。

△汪关“董玄宰”白文印

但汪关本质上是个至纯至真的艺术家,虽然是职业印家,“所制甚为时流所重”,但却“身有余金必不肯为人奏刀,须待钱财散尽始肯治印。”虽然生活稍有改善,但依然时有困顿。

这样一个以刻印为唯一生计收入的篆刻家,享有大名,且才艺过人,能力超群,技艺精深,只根据自己喜好不断拒绝客户,为相契好友往往免费刻印,他人付费求刻,也只是在眼瞅没米下锅时才接润治印。这不得不令人感叹和佩服,非高人异士不能做到啊!

△汪关“张圣如”白文印

正因如此,汪关在石安眼中是我国印史上少有的能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足够纯粹的篆刻家。

一代印家

在学印渊源上,汪关师从文彭,得其静穆平和之气,又对秦汉古印用功极深,汲其古拙朴实之华。当我们品赏汪关所刻之印,会看到其篆法章法主要取径于汉印和元朱文,并以冲刀为之,冲中带削,加之技法精熟,游刃有余,使其线条流畅光洁,又兼具静穆沉朴之气,显得刚柔相济(该气质构成除了技法精熟之外,亦和汪关精于古印鉴赏有关)。由此其印风显得工整浑穆又清新腴润——但这样的特质却非一般人可为,可谓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石安以为,汪关是一个能轻松把握好秦汉与元明印风形神,并举重若轻地在两者之间取长补短之人,如论明代印家中得秦汉古风精髓者,汪关是其中龙凤。

△汪关“臣溥”朱白相间印

李流芳《题汪杲叔印谱》评价说:“今世以此道行者,自长卿而后,有苏啸民、陈文叔、朱修能诸人,独杲叔贫而痴,足迹不出海隅,世无知之者。然能有秦汉宋元之长,而独行其意于刀笔之外者,不得不推杲叔。吾谓长卿而后,杲叔一人而已。世有知者,当不以吾言为妄也。”

(注:石安查阅各类资料均对汪关准确生卒年语焉不详,或有参考其好友李流芳生卒年的,或概述其活跃于明万历年间的,亦有考证其生于万历前期卒于崇祯前期的,不知是否有知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93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