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赵之谦是晚清最著名的金石书画家,篆刻为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巅峰;绘画开海派之先河;书法则开北魏书法风气,是一位艺术全才,中国艺术史上的典型文人艺术家。然而,其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篆刻。

赵之谦为谭献刻芙蓉石自用印

印文:谭献

边款:撝叔为中义刻

L:1.9cmW:1.9cmH:3.7cm

RMB:,-1,,

出版:1.《赵之谦印谱》P34,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年12月。

2.《中国篆刻丛刊》第二六卷-赵之谦(一),P63,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年。

3.《篆刻全集》第七册,P25,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1年。

4.《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年12月。

5.《斗盦藏印》P,谦慎书道会刊行,5年。

6.《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编年印谱》P28,重庆出版社出版,6年5月。

7.《赵之谦编年印谱》P67,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8年。

8.《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钟银兰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8年10月1日。

9.《怀玉印室藏印选》P,北斗文会刊行,9年11月。

10.《中国历代篆刻集粹》-赵之谦徐三庚,P17,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年。

11.《赵之谦印风(附胡镢)》P60,重庆出版社出版,年。

12.《中国印谱全书赵之谦》P,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年。

说明:小林斗盦旧藏。

小林斗盦(-7),又名斗庵,本名庸浩,日本埼玉县人,日本书法篆刻界泰斗。曾为文化勋章获得者、日本艺术院会员、日展顾问,全日本篆刻联盟会长、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北斗文会会长。

赵之谦(—年),字益甫,号撝叔,别号悲盦等,浙江绍兴人。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历任江西鄱阳、奉新知县。精书画、篆刻,并工于金石之学,著有《六朝别字》、《补寰宇访碑录》等书。赵之谦书法诸体兼擅,将真、草、隶、篆笔法融为一体,碑帖结合,独辟蹊径,奇崛雄强,以其天纵之才而开一代新风,为晚清碑学书法之集大成者;其绘画初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代写意花卉之开山;其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故而,赵之谦以诗、书、画、印“四绝”之杰出造诣而对后世影响颇深。

赵之谦为谭献所作的印章

谭献(-),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人,少孤。同治六年()举人。屡赴进士试不第。曾入福建学使徐树铭藩幕。后署秀水县教谕。又历任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知县。后去官归隐,锐意著述。晚年受张之洞邀请,主讲经心书院,年余辞归。骈文师法六朝,尤工词,家藏前人词曲甚富。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复堂词》等。参阅:《清代金石家书画集粹》P,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年10月。

据谭献(-)于《复堂日记》在“光绪十二年十月廿日”条中记:“益甫官江西令尹,未补授而死者,与予亦相交卅年”,光绪十二年为年,此时谭献已与赵之谦相交三十年,可以推算赵之谦与谭献在咸丰六年(年)前后即相识,即赵时年28岁。(戴家妙,《西泠艺丛》,(年第5期)谭献自咸丰八年()开始游闽,前后达七年。当赵之谦流寓福州时,江湜、戴望、丁文蔚、魏锡曾也同客闽中,他们与谭献都有交往。年,在福州谋生的34岁的赵之谦收到妻子范氏已于二月病殁于绍兴娘家的噩耗,悲痛欲绝,于四月刻了一方“悲庵”朱文印,在边款里写道:“家破人亡,更号作此。同治壬戌四月六日记。撝叔记”如图:

这就是我们后来称赵之谦为“赵悲庵”的原因。在巨大的悲痛面前,赵之谦显然不能释怀,几日后又治印一方“我欲不伤悲不得已”,并且在边款里述:撝叔悼亡乃刻此语。同年春,赵之谦与魏锡曾(-)在福州相识并结为至交。魏锡曾,字稼孙,嗜印有奇癖,谑号印奴,浙江仁和人。清咸丰贡生,官福建盐大使。在官朴拙,日事笔砚,于金石拓本、名人印蜕汇辑甚富;热衷印学,造诣亦深。也是在这样一段难熬的日子里,好友魏锡曾、谭献同为金石爱好者,与其交流甚多,以金石书画予以慰藉,得以暂时抚平赵之谦爱妻亡故之痛。魏稼孙要为赵之谦集印谱,是年的六月赵离开福建之前魏曾请赵刻印,两人多有书信来往,并谈及求刻印章事。

是年赵之谦致信魏稼孙云:“所嘱刻印,已成其八。“鉴古堂”一印,弟适买得大寿山石一枚,仅为制三石,并跋缘起。惟不知兄能以四百钱之石相易否?能易果佳;不能,乃奉还。弟实不愿以重物累行囊也。……寄来三十一石,弟定见“鉴古堂”“鹤庐”“小人有母”三印,是必要刻者。……佛生印九方,谭子印、“菩萨保”(择小者),“佛生”三印必刻之。”信中所提“谭子”者,即谭献。赵之谦为其刻有:“谭献”“谭平定”“仲仪”“杭州谭仪仲仪父”“复堂审定”“复堂所得金石”等印。据信函,也可推定赵之谦为谭献所刻此6方作于壬戌年(年)。(邹涛,《中国书法》,印外求印:赵之谦篆刻特辑)

赵之谦曾说:“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赵之谦篆刻初学浙派,参摹皖派刀法,后又吸收了汉代画像、北魏墓志、先秦铜镜铭文中的元素,突破了秦汉鉨印规范。边款刻治方面,其章法讲究,古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路。追随浙派篆刻大家蒋仁、黄易、奚冈等人的治印特色,将长跋入边款,追求汉砖魏碑的风貌,使边款内容大为丰富,使得长跋入款成为当时的治印风气。

其治印十分重视章法,他通过万物现象的高度概括,用点、线的配合、提炼、熔化,使其印虚实相生、疏密有致,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力。在刀法上他不守旧法,善于相机而施,因印生法,以气贯印,不击边,不破面,还印章秦汉印的本来面目,运刀如笔、刀法清峭、挥洒随意。

此次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鑿山骨——印石篆刻专场”中“赵之谦为谭献刻芙蓉石方章自用印”,法汉私印,精妙绝伦,在汉印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是一方难得的佳作。此印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于上海书画出版社于年出版的《赵之谦印谱》第34页,之后各类印谱出版不下十余种。曾经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日本书法篆刻界泰斗小林斗盦先生旧藏,并分别出版于年和1年小林斗盦先生主编、并由日本二玄社刊行的《中国篆刻丛刊》第二六卷-赵之谦、《篆刻全集》第七册,其珍贵之处无需赘言。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赵之谦的篆书与印刻是最让小林斗盦先生叹服的,那种“经反复推敲而成”的篆刻,被小林斗盦视为篆刻的“最高段”。年,为了观摩赵之谦的真迹,小林斗盦来到浙江桐乡的君陶艺术院。有后生回忆说,小林斗盦站在赵之谦巨大的篆书四条屏前凝神肃立,“西服革履,系着那种老派的领结——一条细绳子,用一只金属制的鹰穿结在一起,系在领子下。金属鹰状的领结看起来有点像古董,张开的翅膀羽毛一根根清晰可见”,在君陶艺术院创办人、篆刻家钱君匋的印象中,小林斗盦“其身不甚高但身材笔直,鹰眼钩鼻,脚步轻健,眼镜后面的目光炯炯有神,令人不由得产生敬畏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72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