俪白妃青又比红,洞天生长小玲珑。怡情到老同燕玉,好色于君似国风。 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红。爱他冰雪聪明极,何止灵犀一点通。 ——清,黄任《寿山石》 “天遣瑰宝生闽中”。在祖国东海之滨有一座有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人见人爱、晶莹脂润的寿山石,就出产在这座“有福之州”的北郊30余千米处的崇山峻岭之中。这地方,风和日丽,田畴交错,山青水碧,花木连荫,风景秀丽,被尊称为“寿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根据地质研究表明,寿山石生成于距今数千万年的中生代,当时福建寿山村一带山峦中大量岩浆喷出地表。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期,伴有大量的酸性热液活动,它们]顺着岩石的裂隙充填凝结晶化或与围岩交代作用而形成了彩石。 特殊的生成条件使寿山石具有晶莹滋润的丽质与五彩斑澜的色泽,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培育出天之骄子,石中之王——福建寿山田黄石。 寿山石的雕刻文化史 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 现存于福建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卜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福州地区宋墓出土的各种寿山石俑,有文臣俑、武士俑,还有民俑、侍女俑及动物俑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原移民人闽,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与习俗,如刻俑随葬的习俗。侍女俑丰满的形象,反映出唐宋时代绘画和雕塑所表现的形态美的统一。 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据传当时僧倡利用寿山石刻制佛像、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为礼品馈赠香客。 宋代,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可以看出寿山石雕已进人成熟阶段。 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而备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技艺的基础上,形成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寿山石雕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 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富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与泉州文管会所珍藏的明代李贽的寿山石印章可以说明当时寿山石章的钮头雕刻及篆刻与印文边款,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清代是寿山石雕刻发展的鼎盛时期,名人辈出,逐渐形成:福州石刻的“西门”与“东门”两支艺术流派。 “西门派”主要刻制各种印章,表现技法有刻各种兽钮、线刻与“薄意”雕等。 “东门派”除刻各种印章钮头外,还善于利用石之自然形状与色泽,刻制各种人物、动物等。 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人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石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堪称国之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寿山石雕开始复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会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寿山石珍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恬静而生动,抒情而优雅,精美而珍贵,为人们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寿山石的研究成果丰硕 在寿山石研究方面,郑宗坦先生从寿山石的开发利用、寿山石文化的发展、寿山石艳丽的色泽、寿山石价值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福建寿山石在中国彩石类中的地位。 清朝对寿山石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福州著名学者高兆与客居于福州的文人毛奇龄分别于清康熙六年(年)和康熙二十六年(年),写下了给后世世以后大影响的寿山石专著《观石录》与《后邓录》。他们]完整地提出了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的三坑分类法,一直沿用至令。 寿山石艺流传到20世纪30年代,东、西两个流派名人辈出,东门]派的郑仁蛟、林友清,西门派的林清卿都是杰出代表。 石艺的进展,也必然促进理论的发展。年龚礼逸的《寿山石谱》系统地按产命名石种,更增加了寿山石定名的科学性.之张宗果的《寿山石学》、陈子奋的《寿山印石小志》等相继刊行,从而为寿山石理论的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年潘主兰的《寿山石史话》,首考寿山石始于南朝;年方宗的《寿山石志》.继后的《寿山石全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寿山石;陈石的《寿山石图鉴》提出三类五石论;陈锡铭、郑宗坦、王一帆的《寿山石欣赏》重新划分田黄石产区,前人在寿山溪中只划出3千米,分上、中、下坂,现采掘范围已达8千米之遥,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重新划分坂段,并为下坂田黄石正名,提出好的田黄石多出自下坂的新论点等。这些都对寿山石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俊勋所著《寿山石考》汇集了前人研究寿山石的成果。它不仅对寿山石的质地和外观,而且对寿山石的产地、采掘、加工、辨异,都作了多角度的分析。再由熊寥教授加以译注,专家王智敏配彩图,并写图说,对寿山石的全貌做了翔实而比较全面的描述。读完这本书,将会对寿山石的全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以下简称雕刻总厂)为寿山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办了不少实事。年,雕刻总厂创办了《福州雕刻》报,后从季刊发展为双月刊,至今发表有关关寿山石的文章数百篇,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爱好者的肯定和喜爱,为宣扬福州雕刻艺术和寿山石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年,雕刻总厂曾盛邀全国书画家、诗人、有关部门]领导来厂举办规模盛大的“寿山石诗会”。 年,雕刻总厂与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召开“中国田黄石鉴赏研讨会”,不但从传统的直观鉴赏,而且从科学的角度对寿山石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和分析。 年,雕刻总厂举行首届“福州雕刻艺术珍品奖大赛”,后又与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福建《海峽都市报》《福州晚报》相继联办,至今已10多届,而且越办越好,观者踊跃,推动了福州雕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年,雕刻总厂举办“福州雕刻艺术研讨会”,邀请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及内地雕刻艺术专家和收藏家数十人聚首福州,研讨福州雕刻艺术的历史渊源、雕刻技法、艺术流派与材料应用等。新加坡谢声远先生的《试论寿山石的独特性、永恒性、玩赏性与艺术性》的论文,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与寿山石产地寿山村相继成立了寿山石研究会,新加坡的“东方艺术中心“、中国香港的“神友艺术中心”、中国台北的“印石欣赏会”等都经常举办展览与学术活动,并刊行多种寿山石书报,使寿山石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清代皇帝与寿山石 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几乎每一个皇帝都特别喜欢福州的寿山石。 康熙皇帝极喜欢用寿山石制得印玺。他用田黄石刻成“体元主人”小玺和“万机余暇”闲玺。此外还有“坦坦荡荡”“景运年耆““康熙宸翰”“保合太和”“佩文斋”“戒之在得”“御赐朗吟阁宝”等寿山石制成的印玺。其中”御赐朗吟阁宝”房为”寿山芙蓉石,刻双狮钮,形象通真生动,雕工流畅细腻,后赐给四皇子。该印曾于年在北京故宫皇极殿的“寿山石展”上展出,令世人叹为观止。 相较之下,雍正皇帝更喜欢寿山石,据统计他共用过方左右的印玺,其中有余方为寿山石所制,而且有一大部分为他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所用。如雍正原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受赐圆明园。于是他便拥有“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圆明主人”“竹梅烟舍”“朗吟阁”“洗桐山房“松柏室”“敬持斋”“圆明园”“娱耕织”“禅悦”“高山流水”“冰壶秋月”“任运”“放情物外”“博闻约礼”“墨池清兴”“若木一枝”“临池”“朗吟阁书画记”“朗吟珍赏”“恭临皇父御笔”等50余方。其石主要是高山石或芙蓉石,少数为田黄石。钮雕以狮钮为主。 乾隆最帝也有寿山石印玺多枚,而且有许多传奇故事。比如说他特别下旨征用福州寿山田黄石作为祭天的供品,在举行祭天仪式时,将田黄石呈于案台中央,象征福(福州)、寿(寿山)、田(田黄)吉庆有余,有“福寿田丰”的寓意,因此田黄石被誉为“石帝”。他还选用一块田黄石镂空成3条石链,每链系一方石印玺,分别文日:“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乐天”。现在我们称之为“乾隆三链章”,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嘉庆皇帝有“嘉庆御笔之宝”“嘉庆尊亲之宝”嘉庆宸翰”等寿山石印玺。 咸丰皇帝有“咸丰御览之宝”“咸丰鉴赏”“克敬居”等寿山石印玺,另有用田黄石制成的“御赏”和白芙蓉石制成的“同道堂”印玺,临终分别赐给皇太子载淳和慈禧皇后。 “御赏”作为“印起”,“同道堂”作为“印讫”。“印起”和“印讫”必须同时加盖于圣旨上,才生效力。 慈禧太后掌权后,另制有“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慈禧太后之宝”的寿山石印玺,作为统治中国权力的象征。 我们没有见过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的寿山石印玺,但宣统皇帝视乾隆皇帝的田黄石“三链章”为传家和传国之宝。当他作为战犯被俘至前苏联的时候,还把“三链章”暗藏在皮箱的夹层里,以后经过思想改造,才献给国家。 清代帝王对福州寿山石的珍爱,说明寿山石在世界“玉石大家庭”中确实有不凡的地位。 寿山石的取名有讲究 寿山石有多个品种,取名大多典雅别致,寓意深刻。有以产地命名,如:田黄石、高山石、都成坑等;有以开采者命名,如:琪源洞、善伯洞、四股四等;有以色相命名,如:水晶冻、桃花冻、天蓝冻等。 寿山石雕因寿山石的尊号而益增光彩,寿山石因寿山石雕的走红而愈发名贵。 桃花冻石质白色透明,含鲜红色点,点点如桃花盛开;玛瑙冻半透明,色红、黄,似玛瑙争辉;太极头因产地形如太极而名之,其石质极为晶莹透澈,红像晚霞,白比水晶,黄若蜂蜜。 田黄石何以尊称石帝?除其石质迷人,物以稀为贵外,其尊号也平添异彩,田黄石别称福寿田,指福建寿山田黄石,寓有福有寿有田地也。 在田黄石上施以薄意雕刻,如诗似画,身价倍增,深受国内外收藏家喜爱,登上石帝宝座,从此有“黄金易得而田黄难求”之说。 石名如人名,取其含意,取其高雅,取其吉利,取其合理,若取名不当,味如嚼蜡。 美石配孬名,实在有辱造化。古人曰“花对花,芯对芯,耙子对扫帚”,精美的寿山石雕,应该配以优雅的石名,方能连理配对,锦上添花。 寿山金狮峰出一石种,据说产地形如粪桶,故取名粪桶岩,顾名思义,取石在手,似于会嗅出一股臊味,有关专家按其谐音改其名为房拢岩,虽不美妙,但相比之下,也觉可以。 行家认为,新石种的命名一定要注重文采,若产地名不妥,可取坑洞名,坑洞名欠雅,可为采者名,如此等等,不必教条。 石种取名还要参考其他产地石种名称,尽量避免重复。寿山石和青田石的开采利用有千余年的历史,过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个别重名也情有可原。即使近代开采的石种,若几乎相同,一两种同名也未尝不可,例如内蒙古巴林右旗鸡血石与浙江昌化鸡血石。但这种现象不宜太多。 寿山石及其雅致的命名就像一纸深邃幽渺的宋词,而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宛如一首甜润优美的配曲。郭功森创作的高山石《九鲤连环卣》,周宝庭创作的旗降石《古兽》,林寿堪创作的田黄冻《秋山行旅》,林亨云创作的焓红石《寒冬一霸》,冯久和创作的荔枝洞《古鼎生辉》),王乃杰创作的水晶冻《骑曾观音》,将鉴赏者带人天道机趣、圆融纯美的意境。 文人骚客眼中的寿山石 元明之后风靡于达官贵人案头的印章石,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最为著名。其中,寿山石以质之精、色之妙、形之神、纹之奇,备受上至帝王、下至秀才布衣的钟爱。 从宋代的黄翰写出了首篇《寿山石》诗后,历代咏石诗作不少。诗人或言石,或写景,或惊叹“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或描述当年开挖寿山石盛况”日投万指佣千工”。清代查慎行赞叹日:“吾闻精纯韫为璞,白者曰璧黄者琮。兼斯二美乃在石。天遣瑰宝生闽中。 进入当代,寿山石日益闻名于世,它的故乡也因此阔步跨人富裕之乡,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风貌,村间风光殊于往昔,更加受人青睐。年,有数十位作家、诗人登山观石览胜,既吟寿山石又吟寿山乡。如诗翁陈寿祺《游寿山》诗:“冒雨登临兴倍浓,同游况复尽词宗。寿山不幸传东土,贤墓地谁记北峰?考古徒增今昔感,哦诗聊写来去踪。芝田阁上观名刻,艺绝奇材处处逢。” 辛末年初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陈秉昌教授师生一行10余人来访寿山,恰逢那天寿山春雨绵绵,烟雾蒙蒙,寿山村愈显幽静和朦胧。陈教授离村时留下一首七绝:“求观美石人名乡,豹隐深山识善藏;乐在静中仁者寿,门前烟景即文章。” 寿山石,质地脂润,色彩缤纷,如玉胜玉。它不仅是篆刻印章的宝材,又是供人把玩品赏、冶人性情的艺术佳品。 文化村为寿山石添彩 年8月,寿山石参加了“国石”的评选活动,在几十种玉石中荣列国石推荐榜首。寿山石、芙蓉石被评为“石王”“石后”。 寿山石文化村位于福州市北部旗山脚下,隶属晋安区寿山乡,距市区城北28千米,海拔米,面积约23平方千米,是寿山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当地居民以采石为业,外人称其为“石农”。 文化村因举世无双的寿山石而名,因石文化而留芳天下,又因其具有优越的避暑气候条件而名扬千里。 文化村分中心、商业、旅游、保护四个功能区。中心区主要由国石馆、文化广场组成。国石馆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古朴典雅,依山面水,顺势而成,集展示、接待功能为一体,主要有原石品种大全展示厅,名家名雕展示厅、寿山石历史文化沿革展示厅及一系列别具文化味的配套建筑。文化厂场占地约40亩(1亩≈平方米).广场地下埋藏着誉满天下的田黄石,与田黄探宝溪相辅相成、主体部分以原貌为主,极富神秘色彩。 文化村的商业区包含工艺品加工区、原石交易场、商业一条街,可满足游客采购、观光所需。旅游区的几个景点较为集中反映了石文化和当地的天然胜景,如田黄探宝溪、狮头山公园、水坑古洞及一些文化遗址,是福州北峰文化旅游区的一颗耀眼明珠。 保护区内主要分布着数十个寿山石珍稀品种保护洞,绵延8千米长的田黄保护溪及上、中、下坂田黄石保护地,保护区同时也是旅游景点,可供游人观光探秘。 独产在这里的寿山石遐迩闻名,品质优异,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作为特有石种的它,质地脂润,柔若肌肤,嫩如春笋,色彩艳丽,红、黄、白、紫、绿、黑各色俱全,且品种繁多,达种。 据对出土文物考证和史料记载,南宋时期这里的石矿开采已成规模,并形皮独立的寿山石雕加工行业。寿山石雕刻工艺园中的一朵奇葩。 年马达加斯加以寿山石为题材,发行了国家邮票。年,以寿山石雕为题材的中国邮票又公开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7984.html |